您的位置 首页 > 减肥食谱

TCL 创始人李东生:40年企业生命周期洞察与启示

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COVID-19疫情、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等十年未见的黑犀牛和灰天鹅频频出现。许多企业家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困惑。

过去5到10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轨道,企业家和从业者对这个环境很熟悉。现在,进入调整期甚至低迷期,大家都开始感到不舒服。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20年、40年,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跨越多个经济周期的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做客前沿思维论坛,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共同探讨“如何在周期中生存”。

专访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

TCL成立已有40多年。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彩电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本土彩电的代表品牌。然而,在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掀起的国际化浪潮中,TCL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浮,但最终依靠几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度过了危机,成为当今横跨三大产业的龙头企业。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 TCL科技和TCL实业两大高科技制造集团企业实体年营收总额超过2500亿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轨迹都是一样的。从90年代初的几十家彩电企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最终只剩下五六家有竞争力的企业。 —— 类似的故事会在家电、PC、手机等不同渠道重演。未来大概率也会重新出现在当今最热门的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AI等领域。

李东生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如何走过周期,对于今天看不到前进方向的企业家和从业者来说,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01 彩电十年辉煌

20世纪90年代,彩电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长子”产业。也是中国市场众多行业中竞争最激烈、市场要素最齐全、国际化起步最早的行业。

当时彩电行业的竞争就像过去十年手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价格战、渠道竞争、多元化、国际化一样激烈。最终,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等五六家彩电企业坚持到了最后。

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再了解这段历史,但中华大地上依然残留着一些痕迹。北京朝阳东三环有一座长虹桥,是长虹集团在鼎盛时期赞助的。

李东生和他的TCL是这段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TCL开始生产彩电的时间并不早。 TCL成立于1981年,早期主要生产磁带。直到1992年,才正式进军彩电行业,推出了自己的TCL旗舰彩电。

但到了2002年,TCL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国产彩电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成为名副其实的“彩电王”。 1992年至1996年,TCL电子集团销售额增长35倍,收入增长25倍,利润增长17倍。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一家专卖店里的TCL旗舰彩电

这个速度并不逊色于当今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一般来说,即使是最优秀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从成立到确立行业地位,也至少需要5到7年的时间。例如,小米于2010年4月在北京中关村成立。到2015年,它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达到15%。

李东生向《极客公园》回忆,TCL当时的快速崛起主要依靠两点:

一是经营方式创新。当时TCL的销售并没有走大代理商的路子,而是贴近终端、深度布局,这在当时还是一个非常超前的理念。

二是产品定位准确。 TCL首款彩电产品是28英寸,而非主流的14英寸。当时28英寸、25英寸的彩电比较少,主要是日本品牌。产品很好,但价格也很贵。 TCL进入蓝海市场,利用本土创新产品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极具竞争力和性价比的产品。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头羊后不久,TCL就陷入了成立20年来最大的危机。一切的源泉是TCL的国际化战略。

02「至暗时刻」,如何渡过?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TCL已成长为当时中国市场的明星企业,进入中国电子工业百强企业前十名。其气势与如今的字节跳动或者小米有些类似,这也让李东生的心中充满了信心。他开始追求更大的目标:财富500强。

为此,TCL发起国际化业务变革,试图从一家中国企业转型为跨国巨头。 2004年,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并完成后一年,TCL全球彩电业务实现总销量2259万台,超越三星,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彩电企业。

2004年4月26日,李东生与阿尔卡特集团董事长谢瑞克签署谅解备忘录,组建合资公司。

当时,整个中国正处于快速崛起的氛围中,商界也掀起了全球化的浪潮。除TCL外,联想于2005年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阿里巴巴同期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这些都是当时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新兴企业向全球化企业迈出的一大步。

如今,国际并购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当时,这些事件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企业界的信心。毕竟汤姆逊是全球彩电行业的鼻祖和当时的欧洲彩电霸主,IBM是PC时代的王者,雅虎“开启”了互联网时代。

谈及国际化的初衷,李东生回忆说,当时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将不再是国内竞争,而是全球竞争。即使你有幸在国内竞争中赢得一轮,也不意味着你就能赢得全球竞争之战。这种情况强烈的危机感驱使我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建立优势。”

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悄然来临。当时,法国汤姆逊公司计划出售其多年来一直亏损的彩电业务。经过评估,李东生认为,虽然国际并购风险很大,但如果放弃这个机会,就意味着全球化的进程将大大推迟。

过去的成功给了李东生更大的信心,削弱了他的风险预期,为后来的挫折埋下了伏笔。 TCL很快陷入巨额亏损,甚至面临破产。

从最初的“一览众山小”到后来的国际化严重受挫,巨大的反差也让李东生陷入了“至暗时刻”。他回忆道,“我记得那是2005年,几乎每周收到的经营和财务数据都是负面的,就像一场无法逃脱的噩梦。这会让人们产生一种自我怀疑,你真的想这么做吗?”可以吗?

李东生最痛苦的时候是2005年下半年,当时他整整瘦了20斤,原来2尺8的腰围变成了2尺5。随后,他用略带戏谑的语气回忆道:“我一直想减肥,但失败了。这几个月,我不知不觉地瘦了很多,裤子都得重新买了。”

经历了愤怒、无奈,甚至绝望之后,李东生丢掉了盲目的自信,只剩下最后一搏的信念。他说,“当时从理性的商业推理来看,公司根本没有扭亏为盈的希望,更多的是信念的支撑,就是坚信一定有解决办法。”目前的困难,但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无论需要多长的时间,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会获胜。至于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想了,因为没有意义。”

拥有坚定的信念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对症下药”。随后的2006年,为了让TCL活下去,李东生领导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从管理理念到组织架构再到企业文化,大刀阔斧、全面变革,终于克服困难,重回正轨。

其中,李东生认为有两点尤为关键:第一,维持现金流,这也是TCL当时最大的挑战。对此,TCL一改以往高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开始一一清理只带来规模、不带来利润的项目,强调“高效运营”、“注重利润的可持续性”。

同时,积极争取银行信用。一般来说,当企业遇到困难时,银行往往会迅速限制或收缩信贷,以规避风险。这个时候,传统的方法可能就不再管用了,特殊时期就必须非常规。

当时,李东生已经是国内知名企业家,但每次去银行,他都亲自向相关人员介绍TCL的发展规划。 “我可以告诉你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你看我的表现,每个阶段我都会向你汇报一次,如果我不按我说的去做,你不给我更多的贷款,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说;如果我照我说的去做,你就必须给我更多的贷款。”

二是进行快速的组织变革,适应全球化。 TCL 2005年和2006年的亏损,本质上是由于之前的操作系统无法适应全球业务的发展。对此,TCL遵循“全息管理钻石模型”,一一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九大因素,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最终,凭借这两个关键点,TCL最终在2007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28亿元。这也让它摘下了ST帽子,保留了上市公司的身份。

TCL墨西哥工厂

现在看来,TCL的全球化是一个“正确的错误”。所谓“正确”,就是全球化本身没有问题。国际并购给TCL带来两大战略价值:一是进入美国、欧洲主流市场,二是业务增长,这也为2009年TCL华星的推出奠定了基础所谓“错误”,就是TCL当时的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和目标不匹配,这是后来危机的根源。

03 从终端硬件公司到行业基石

走出国际化泥潭后,TCL并没有停下脚步。一般来说,刚刚从重大挫折中恢复过来的企业一般会选择“休养生息”,等到经营形势扎实稳定后再考虑其他行动。

但TCL却做出了“惊人之举”。 2007年底,刚刚扭亏为盈,就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投资245亿元创建华兴。当时的245亿几乎相当于TCL当时的全部资产,是集团当年净利润的52倍。

很多人认为TCL是“赌”,但李东生认为是“斗”。从结果来看,这一决定确实对TCL后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谈及最初的战略决策,李东生表示,一是受到韩国三星成功超越日本企业的启发。 2000年以后,韩国企业的彩电业务有所上升,而日本企业的彩电业务则严重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是三星和LG拥有核心面板和芯片能力。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竞争,必须具备上游核心能力。这是投资华星光电的根本原因。

其次,当时面板行业正处于低谷。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投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不过,面板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从决策到产生效益大约需要三年时间。因此,在低谷时进行逆向投资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这个决定的背后不仅考验着商业洞察力和战略逻辑,更是考验着创业者的决心。遭遇如此重大挫折后,公司领导的初心还在吗?对于李东生来说,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初心从未改变,所以TCL必须向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延伸。

TCL华星深圳t2研发中心

TCL投资华星的出发点就是发展好彩电业务。但几年后,正是因为这个决定,TCL从一家ToC硬件公司转变为高科技制造的基石公司。

李东生回忆,这其实是显示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随着TCL业务竞争力的增强,李东生开始意识到,在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面板行业,社会对其的需求永远存在,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但产品技术会继续迭代。如果能跟上升级的步伐,一个周期内的投资回报会比较稳定。同时它的竞争壁垒非常高,这也意味着竞争对手进入的门槛非常高,这也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也就是华星工厂成立两年后,TCL的战略发生重大转变,从专注终端硬件转向专注显示面板产业。当然,这也对TCL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示面板等企业的管理与原来的终端业务不同:首先,面板是高科技制造业,需要技术能力的可持续演进。目前,TCL华星专利申请量位居国内企业前列;二是资源能力。这些企业属于重资产、高投入,考验管理团队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三,是企业的战略和运营管理能力。

此时来看,TCL华星的成功,除了李东生的初心、对未来趋势的理解和成功的战略考量之外,还有一点点运气。当华星为人才发愁时,苟泰明给了他们“神助攻”。郭台铭旗下群创光电通过换股并购知名面板企业奇美电子。许多奇美电子高管失业,不得不另谋出路。这对于当时急需人才的华兴来说,无异于“天赐甘露”。

与此同时,2012年华星项目投产时,遭遇“家电下乡”等全行业红利。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开始好转,需求大幅增加。这让华星获得了量产的机会,也使其成为全球首家在同年实现量产并盈利的面板企业。此后10年,TCL华星持续投入,累计投资2600亿元。

看到这里,很多硬科技从业者或许都会深受感动。制造硬件似乎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每年我们都要打几场硬仗,更重要的是,输掉一两场就可能是致命的。如何脱离纯粹的硬件竞争,打造自己真正的“护城河”,是每个硬件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

TCL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过程就是找到一条足够宽、有长期价值的赛道,然后掌控核心环节,敢于投入,匹配合适的能力。

04 破除「千亿魔咒」

随着TCL华星的不断投产,TCL经历了业绩爆发,2014年营收突破千亿。但随后两年,TCL陷入“千亿魔咒”,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波动较大,利润下降。

千亿营收一直是很多中国家电企业的梦想,但也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在TCL之前,海尔、美的、格力在进入“千亿俱乐部”后也遇到过瓶颈期。后来,海尔通过海外并购等外部扩张,化解了低增长,最终摆脱了千亿魔咒。

2019年1月8日,TCL亮相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对于那段历史,李东生曾回顾并表示,TCL当时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业务结构过于复杂。当时,TCL的业务架构为“7+3+1”,共有11大业务板块。其中,华星半导体显示、智能显示终端、通信、家电、音响、商用业务及零部件业务等7个业务板块,以及互联网服务、销售、金融控股等3个服务业务板块。 1指风险投资。这也导致了第二个问题。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十分复杂,公司资源无法集中,亟待优化。

随后,TCL再次进行一系列改革,砍掉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淘汰110家二级公司;它将TCL集团一分为二,终端业务和显示业务分拆为两个独立企业。此外,TCL非常重要的一步是2019年以125亿高价收购天津中环集团,打通第二条增长曲线。

从目前来看,TCL收购天津中环有些偶然。 2019年前后,天津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天津中环挂牌出售。

经过认真评估和研究,TCL基于三个因素的分析,决定收购天津中环:一是光伏新能源被认为是一个有前景的赛道,因为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趋势;第二,中国经历了几次大浪潮,光伏占全球光伏材料的70%以上,现在可能达到90%,所以中国企业在这个行业有优势;第三,李东生认为中环半导体是行业龙头,是一家好公司。 “目标”。

当然,这中间也存在一些小变数。 2019年,特朗普在匹兹堡能源会议上表示,“可怕的、片面的气候协议对美国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并威胁退出《巴黎气候协议》,这给新能源未来的发展增添了一些不快。光伏能源。当然。

最后一轮竞价只剩下TCL和一家基金公司。在提交投资招标文件的最后一刻,TCL在120亿元的出价基础上,又追加了5亿元。 “既然做出了收购中环的决定,就一定要拿下,如果再加上5亿元,我们就当作收购了。”最终,TCL成功竞购天津环城。

中环环芯GPP芯片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TCL收购天津中央与投资成立华星有类似之处,都是进入长期有价值的领域。同时,TCL中环的业务与TCL华星有一定的关联性。经营业务的逻辑、流程、商业模式也高度相似,行业协同度非常高。短短一年时间,TCL中环的销售额和利润翻了一番,分别从170亿和14亿增长到400亿和41亿。

05 企业家跟成功连接在一起

回顾过去40年,李东生表示,他的企业发展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年前的李东生确实充满了自信和干劲。那时的他更专注于如何让公司跑得更快。现在,TCL在全球行业已具有一定地位。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考虑了。是风险和底线的思考,以及如何跨越周期,建立基业长青。这背后是公司的战略能力和组织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李东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经营企业要敢于“亮剑”。如果我们只是理性分析决策,也许就没有今天的TCL。很多敢于亮剑的企业可能会死,但也有成功的机会。如果大家都过于理性,不敢亮剑,那么中国企业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有竞争力。

这背后是他对“企业家”的独特理解。在李东生眼里,真正能被称为“企业家”的人并不多。

他认为,所谓“企业家”首先体现一种责任和使命,要有超越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其次,他强调企业家与成功挂钩,所管理的企业规模必须在行业内有足够大的影响力。一个失败的公司的领导者,或者一个小企业的老板,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企业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今天是一名企业家并不意味着你将来也会是一名企业家。此外,企业家还必须有能力,不仅能够使企业在一定阶段实现业绩增长,而且能够持续发展、经历周期。

采访的最后,李东生也给了现在的年轻创业者自己的建议,“你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能经得起挫折和失败。我给的建议是不要有包袱,不要害怕”失败了,要勇敢,努力,继续前进,这次抓住不了,下次还能抓住。”

相关问答

问:TCL 创始人李东生的商业策略是怎么样的?
1个回答
醉红颜

答: TCL 创始人的商业策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坚持技术创新,始终将研发投入放在第一位;顺应市场变化,勇于转型革新,从早期的小家电发展到如今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布局;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支持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以产品和服务提升 TCL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李东生的商业理念强调“长远之计在于人”,“科技改变未来”,并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品质第一”的原则。

165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TCL 经历的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个回答
闲肆

答: TCL 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要成功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周期波动,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拥抱创新,不断转型升级。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品牌建设与用户的核心地位。 即使在遭遇巨额亏损时仍然不放弃技术的研发,并以“聚焦智能终端领域”为战略方向进行调整,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TCL 的创始人李东生是什么样的个人?
2个回答
陌離

答: 李东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的企业家。他有着深入的行业眼光和对技术的理解,并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他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敢于担当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带领 TCL 从一家小众品牌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巨头。

109 人赞同了该回答

醉婉笙歌

答: 李东生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他多次捐赠用于扶贫教育和医疗事业,致力于回馈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为民”的信念。

7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