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走上OEM之路也许有自己的理由,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您在网上购买过除疤膏、生发液、暖宫贴、减肥药等保健品吗?如果这些产品来自仁和、同仁堂、秀秀等知名药企,即使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你是否会更加信任并付费购买?
但事实上,你购买的产品很可能不是来自制药公司自己的工厂,而是OEM产品。
比如天猫“药都仁和旗舰店”一款名为“亲肤防脱生发精华液”的产品,月销量过万,评论数超过7000条。从产品详情页面显示,该产品由仁和药业生产,但并没有出现在仁和药业官网的产品列表中。
根据该产品的批准文号“国妆特字G20180064”,小霸在药监局官网查询了该产品的注册信息,显示生产企业为“广州艾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而最后备注信息还指出,实际生产企业为:广州腾宇化妆品有限公司。
据企查查了解,广州艾芙亿、广州腾宇两家公司与仁和药业不存在股权关系。这是典型的OEM产品。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不少投资者提出了关于仁和药业的类似话题,比如“亲肤脱发治疗液与仁和药业有什么关系?”并关注此类OEM产品与仁和药业之间的实际关系。关系。
如今,OEM模式已在各行各业非常流行。最典型的就是南极洲。如果打开一个购物平台,里面会有很多南极相关的商店,商品数不胜数,从鞋服到床上用品,从电熨斗到燃气灶。
南极人最初是一家以生产内衣起家的公司。从2008年开始,南极人关闭了所有自有工厂的生产线。从此,它从“卖产品”转变为“品牌授权”,赚得盆满钵满。 2019年,安吉人通过品牌授权实现收入13亿元。 2020年,南极人代工服务毛利率高达93.26%。
近年来,OEM模式已蔓延到医疗保健行业。许多知名药企,如仁和、同仁堂、秀秀、葵花等,都通过品牌授权增加收入。
以仁和药业为例。 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1.06亿元。公司产品分为自有产品和OEM产品。从营收来看,自有产品和代工产品基本上各占一半。
OEM模式占据老字号药企营收的一半,足以证明知名药企对OEM模式的依赖。
与研发相比,OEM显然是一条更容易的捷径。如果你习惯了走捷径,你就更不愿意走困难但正确的路。
仁和药业披露的2021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276万元,营收约为36.59亿元。研发费用仅占营收的1.1%。根据仁和药业近四年的年报,其每年的销售费用是其研发费用的14-26倍。仁和“重营销轻研发”的特点常常被外界诟病。
但这对于仁和来说并不是问题。中维咨询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国际大型药企的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总额的15%至20%,而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2%。 ——3%。
尽管OEM之路很容易,但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就像南极人一样,他们以为靠品牌授权就能“获胜”,但这两年并不轻松。
去年7月以来,南极电商股价从最高点24.41元跌至如今7元左右,市值蒸发近400亿。其2021年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南极电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亿元,同比下降42.85%。
OEM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为企业贡献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品牌带来了各种负面问题,如产品质量、声誉,甚至涉嫌虚假宣传。
在黑猫投诉、315消保投诉网站上,有不少针对药企OEM产品的投诉。投诉大多围绕“无效产品”、“假冒产品”、“不可退款”、“虚假宣传”等。
小巴在拼多多上搜索了一款伤口护理膏。据行业详情页显示,这款产品来自国民品牌——,产品的功能是“祛疤不留痕迹”。已在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安全有效。
该药膏的实际生产企业为“江西冰爽洁福实业有限公司”,与秀秀药业无股权关系,属于贴牌产品。
小霸根据其提供的注册号“赣掌器械第20190083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进行了查询。注册信息显示:“本品为软膏剂,所含成分不具有药理作用,所含成分不能被人体吸收,未提供无菌包装。”
“预期用途”字段为空。
当小霸搜索其他品牌的同类型祛疤膏时,“预期用途”一栏写着“适合抑制和减少烧伤、外伤、手术等引起的增生性疤痕”。
也就是说,这种药膏很可能没有去疤效果。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该产品就存在虚假广告的问题。
如果OEM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谁负责?小霸咨询了上海陆江律师事务所主任常东岳。他认为,代工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品牌商是直接责任人,通常加工商也不能免除责任。而且这是基于合法生产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注重“武术”。很多企业将OEM异化为纯粹的品牌借贷,没有任何质量监管,这是非常有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违法生产而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后果,代工产品的品牌商和生产商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还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常东岳还表示,食品药品安全关系人民健康权乃至生命权。质量问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再严,也不能太严。遗憾的是,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都有关于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但对于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仍然过轻,使得我国食品药品领域仍然不够安全。对此,美国和日本利用重码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的做法非常好,值得借鉴。
依靠法律制裁是最后一步。作为一个公司,遵守规则应该是我们的义务。怎能不顾武德而死守武德呢?
北京鼎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辰表示,OEM并不违法。关键是如何在授权的同时继续把控质量。不管你是OEM还是OEM,消费者只知道他们买的是你的品牌。制药公司必须特别注重质量。否则,随着授权产品数量增多、变得更加复杂,质量控制变得不可控,最终影响主业声誉,得不偿失。
OEM模式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赚钱容易,但质量控制困难,品牌容易受损。原因很简单。问题是,那些花费了数百年积累和珍惜自己羽毛的老字号药企为何却痴迷于OEM?
史立臣解释了背后的原因:近年来,医药行业竞争激烈,药企经营压力加大。老牌药企必须找到出路。一是要解决根本问题,加大研发投入;其次,必须依靠自身的成本优势来实现规模化。经济效益。但这两条路都不容易。
“相比之下,OEM业务几乎没有成本,净利润也很高,因此,拥有知名品牌、价格溢价能力较强的药企自然会走上这条道路。”
从这一点来看,老字号药企走上OEM之路也有自己的难处,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是否有可能另辟蹊径?
——家药企跨界化妆品日化领域确实出现了一条新路径。
随着功能性护肤品的强劲增长,仁和、片仔癀、同仁堂、马应龙、云南白药、盘龙云海、东阿阿胶、秀秀药业等药企纷纷进军美容护肤品领域。日化行业。
片仔癀披露2020年财务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11亿元,同比增长13.78%;净利润16.72亿元,同比增长21.62%。增长背后,化妆品行业贡献不小。其控股子公司福建片仔癀化妆品有限公司实现营收6.11亿元,同比增长42.01%,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41.23%。
今年7月,仁和药业公告称,拟以7.19亿元收购7家化妆品企业各80%的股权。其中深圳三普天然化妆品一直独立生产人和品牌化妆品,其他六家目标公司经销的部分产品也来自该公司。
对此,史立臣分析道,日本有一个巨大的产业叫药妆,中国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功能性化妆品,而知名药企在跨境美妆方面有天然优势。例如,品牌可以为产品提供溢价,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点。此外,制药企业已经拥有强大的管理团队、营销团队和财务水平,这是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
“不同的是,仁和等一些药企此前通过贴牌生产培育仁和品牌化妆品相关产品,部分产品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基础,此时正在进行并购。收购,顺理成章的是,一些制药公司之前在这方面经验较少,所以他们可能不得不从头开始。”
这样一来,跨国生产化妆品、日化产品的药企原本只是想通过品牌授权做副业。未来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主营业务之一,通过打造热门IP产品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