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减肥知识

深入了解肥胖,重塑全民健康

肥胖已成全球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几乎每两名成年人中就有一名超重或肥胖。与之相对的是,人们对肥胖的认知普遍不足,绝大多数人仍将其视作外观问题而非慢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肥胖问题还在持续恶化,给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带来的负担也日益沉重,提高全民对肥胖的认知已刻不容缓。

肥胖问题形势严峻,发展趋势只增不减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是定义超重和肥胖的常用指标。《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将BMI在24~27.9 kg/m2之间定义为超重,BMI≥28kg/m2定义为肥胖。超重和肥胖问题形势严峻,据世界肥胖联盟2024年3月发布的最新版《世界肥胖报告》估计,全球受到超重/肥胖影响的成年人将从2020年的22亿增加到2035年的33亿,占比将从42%上升到54%。我国作为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超重和肥胖问题同样突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纪立农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人中肥胖人群比例达16.4%,超重及肥胖率加起来已超过50%,意味着我国成年人中过半超重或肥胖。
值得关注的是,超重和肥胖问题不再局限于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也逐渐成为高危人群。《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界定的标准判定后发现,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已达11.1%,肥胖率为7.9%。纪立农教授表示,“体重存在‘轨迹现象’,小时候胖的人,成年后是大体重的几率非常高。”因此,快速攀升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比例意味着,未来我国面临的肥胖威胁将只增不减。

多维社会危险因素造成肥胖问题严峻形势

肥胖是被长期忽视的慢性进展型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肥胖界定为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肥胖症指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是一种由遗传、生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并非单纯的个人意志问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任金春林表示,它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特别是新的社会发展因素、全民对肥胖的意识问题。2021年《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疾病》曾发表一篇聚焦中国肥胖问题的综述,把导致肥胖的原因归结为个体、环境、社会三个层面。肥胖本质上是摄入热量长期大于消耗热量所致,由个人的基因、膳食和运动行为等决定,但个体行为易受身边环境影响,这一环境又是整个社会建构而成。随处可见的快餐、含糖饮料和低营养高能量的超加工食品,体力劳动的减少、社会压力的增大、交通工具的普及、久坐生活方式的流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个人难以抵抗的“致肥胖”环境。

“百病之源”带来“不可承受之重”

“一胖毁所有”并非危言耸听。金春林强调,肥胖不单单是美观问题,长期的超重、肥胖会显著增加慢性病发生风险。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此前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人群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人群各慢性疾病发生风险陡增,其中高血压风险增加4.22倍,糖尿病风险增加1.99倍,脑卒中风险增加98%,冠心病风险增加74%,癌症风险增加50%。“不单是疾病,肥胖还将带来潜在、长远的健康影响,会导致死亡率的不断攀升。”金春林介绍,200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国际研究显示,如果20岁时BMI超过45kg/m2,预期寿命将损失5~20年。
纪立农教授总结,肥胖的主要危害包括三类:
  • 一是生物力学性问题。指脂肪和体重负担过重、机体受力异常引发的病理生理学异常。例如,肥胖者呼吸道脂肪过多,会导致呼吸不通畅,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体重过重,关节承压超出负荷,会出现关节炎等损伤。
  • 二是代谢问题。指脂肪堆积所致代谢功能失常引发的系列问题,主要涉及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脑血管疾病。
  • 三是其他类型的问题,如肿瘤、心理障碍等。“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肥胖症会全系统、多方面地影响人体健康。”纪立农教授表示,“胖生百病”毫不夸张,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
除了影响个人生命质量,肥胖还会极大增加公共医疗负担,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金春林介绍,2022年全球各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超重和肥胖产生的相关医疗费用和生产力损失)占GDP比例为0.05%~2.42%。在我国,肥胖相关治疗费用亦呈增长趋势:2000~2009年,平均每年超重和肥胖相关医疗费用预计243.5亿元,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46%;2010年,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主要慢性病合计经济负担为907.68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4.5%;到了2020年,包含28种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疾病在内医疗费用已高达约2539亿元。

科学减重促进个人健康、社会发展

减肥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为促进个人长期健康。“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体重改善越明显并得到长期维持,代谢益处和远期健康收益越好。”纪立农教授表示,有研究表明,体重下降5%,可有效改善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体重下降10%,肥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会明显下降。此外,金春林补充道,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流行也有助降低全社会的经济负担,根据世界肥胖联盟报告预测,未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长速度减缓5%,全球每年可节约费用4300亿美元;如果停止增长,将节约22000亿美元。
随着肥胖的广泛流行,减肥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近几年,“只吃水果蔬菜减肥”“减肥不能吃主食”“过午不食”等说法悄然流行,还有一些人采取更为极端的减肥方式,如断食、过度运动等,企图“日瘦一斤”。但研究证据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少或过多都将导致膳食模式不平衡。此外,过快减肥会带来皮肤松弛、内分泌紊乱、反弹迅速等不良后果。纪立农教授并不倡导“热辣滚烫”式减肥,他表示,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千克,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每个人的减重方式是个性化的,前提是确保个体能够适应、能长期坚持并对身体没有不利影响。
目前,药物和减重手术是临床上管理肥胖症的重要手段,但金春林认为,归根结底,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及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才是亘古不变的科学减肥基石。为实现长期健康,无论是否属于肥胖人群,都应将体重管理作为终生功课,科学吃动,健康享“瘦”。体重减轻的目标应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个性化,着眼于长期有效。同时需注意,减肥不是单纯降低体重,还要兼顾管理系列肥胖并发症,包括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及相关精神心理障碍等。
此外,肥胖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健康问题,除了个人努力,还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协作。金春林表示,基于当前患病现状和未来流行趋势,肥胖症的控制非常重要,要分人群、多措施、多部门合力推进。未来可建立肥胖症诊疗中心、健全肥胖症多层次诊疗体系,探索构建符合肥胖诊疗性质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考虑将循证医学确认有效的肥胖治疗药物、方法纳入医保。“肥胖症干预有非常高的投入产出效果,如果将控制体重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望为国际卫生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子。”金春林最后总结道。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