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儿子没有手机,都是用我的手机上网,所以,我意外发现他恋爱了。聊天记录显示,他害怕失去对方,动不动就道歉、发誓。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答:
阿达丽
资深心理咨询师
仅凭借聊天记录,我们就说孩子“恋爱”了,其实是非常幼稚的行为。也许家长会说,孩子的那些聊天记录不都是恋爱中的行为吗?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之间正流行一种从众型CP关系。CP是英文“couple”的缩写,是“一对夫妻”“一对情侣”之意。我要重点强调下“一对”,孩子们会热衷于谁和谁是“CP”。
之所以说从众性,是因为某对CP被大家公认之后,其他人就会模仿,模仿在电视里或书本中看到的情侣们的做法,做一些自己认为能表“忠心”的事情,从而证明自己在同龄人中与众不同。
至于“情侣”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些话到底什么意思,孩子自己可能并不太清楚,只是会说:大家都这么做啊!或者是对方让我这么道歉(发誓)的。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切记不要去“堵”。青春期孩子最先出现的特质就是逆反心理,尤其是对权威的逆反。父母如果直接拿这件事说事,激起孩子的逆反,后果就不好控制了。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准契机和孩子沟通。
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喜欢是很美好的感情,但只有现阶段好好学习,才能承担起喜欢一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
只要在父母尊重有爱的氛围中,少男少女的爱就像一阵风,很快会散去。
女儿在高铁上惹事了,我该做点儿什么呢?
带3岁女儿从老家回来的高铁上,因为无聊,她踢了前座的椅背。对方骂她是“坏蛋”,还让她“滚下去”。我忍不住跟对方吵了起来,乘警来了才停止。这件事对孩子一定有影响,我该做点儿什么呢?
专家解答:
阿达丽
资深心理咨询师
“熊孩子”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大家也众说纷纭。我不想站队,而是想聊聊3岁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父母要怎么做。
3岁是孩子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年龄,道德意识开始萌芽,进入了道德教育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生命最早的5年间,幼儿是没有明确社会规则意识的,但此时他们处在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的时期,即在较小的孩子眼里,一切都可能是游戏。
著名儿童心理发展学家科尔伯格认为,3岁多的孩子处在“前习俗道德”阶段,是“自我中心”且“自私”的,只要自己感到满意了就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出,3岁左右的幼儿会通过尝试一些有目标的活动来发展自己的主动、自豪感,如果被限制,就会产生羞耻感或内疚感。
综上,“熊孩子”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无知,但反之也是学习的契机。比如出行前,家长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提前预告,这将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旅行。
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旅行所需的时间、出行的方式、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当孩子做到了,家长要马上给予认可和奖励。当然,这需要提前准备好奖励的物品,最好不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孩子能操作的活动,比如绘画、拼图、阅读等。
当目标实现时,及时认可孩子,这会激发他产生自豪感,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外部规则,不吵不闹,不影响他人。
至于当下这件事如何处理?父母要知道,3岁幼儿对事件本身也就是别人的脏话其实是没有记忆的,只会对当时的情绪如恐惧有记忆。
所以,父母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平静下来后,她可能会有些自己的疑问,此时,父母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一下就好。而对孩子行为的教育,可放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