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减掉脂肪,塑造苗条体质!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减掉脂肪,塑造苗条体质!和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从生物学特性来看,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就像癌症一样,不受控制地生长、具有侵袭性、代谢异常、缺氧和炎症、新生血管增殖。此外,来自脂肪或肿瘤的炎性巨噬细胞会引起炎症并降低免疫力,促进脂肪组织或肿瘤的增殖和恶化。因此,可以推断,要改善肿瘤或肥胖,就需要能够抑制【炎症——肿瘤/肥胖——炎症】恶性循环的药物、饮食或生活方式。
12岁的王小梅家里忙于工作,忽视了她的饮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放学后的零食或晚餐就只有盐炸鸡、炸猪排、烧烤饭或薯条、汉堡。再加上果汁,都是高热量、油炸食品。一顿饭可以消耗近800卡路里的热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午餐),她一天吃2300到2500卡路里的热量,这让她的BMI处于年轻的水平。已经28岁了,出现肥胖和脂肪肝。事实上,这样的胖子在台湾很常见。甚至还有一年级的小学生因为类似的饮食而患上脂肪肝。
彰化另一名13岁初中生也常吃高温炸鸡、汉堡。他的体重已经超过了80公斤。有一天,他突然陷入昏迷,被送往医院。他年纪轻轻就被查出患有严重高血压。血压(收缩压高达200毫米汞柱,远高于正常值120)。
导致这些儿童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与致癌物质相似,包括:
饮食西化,过多摄入高热量、油炸肉类、高动物脂肪和低纤维食物;过量摄入Omega-6脂肪酸,导致炎症;缺乏运动会促进炎症和脂肪堆积。
这种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年轻时严重的炎症和肥胖,并增加晚年患癌症的风险。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就像癌细胞
肥胖和癌症可视为现代文明病,肥胖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肥胖者内脏白色脂肪大量增加,从而引起炎症、免疫力降低,从而增加患癌症或其他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仔细回想,不仅两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相似,而且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和癌细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脂肪组织中含有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如果用癌细胞代替脂肪细胞,它就变得像活肿瘤一样。
癌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的相似之处包括
全部发炎。癌细胞和脂肪细胞都会分泌炎症因子,导致炎症巨噬细胞聚集;脂肪或肿瘤基本上处于慢性炎症的恶性循环中,而炎症又会导致更多的脂肪和更大的肿瘤。
都会分泌多种毒素,抑制或破坏其他正常组织和功能。
它们会不受控制地生长并侵入其他组织。例如,腹部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剧烈增殖时,会向下腹部的皮下脂肪层扩张,导致阴茎逐渐埋入脂肪层中,显得较短。
两者都需要新生血管形成。肥胖中脂肪组织的增殖和扩张,与癌细胞的生长类似,都需要新血管的增殖。
过度生长或异常引起的炎症,加上缺氧,实际上会加剧肥胖和肿瘤的进展。脂肪缺氧导致脂肪细胞死亡,从而吸引巨噬细胞,形成炎症和肥胖的恶性循环。
癌性肿瘤在缺氧和酸性环境中也很常见。缺氧会促进炎症,从而增加基因突变率和肿瘤进展;缺氧和细胞坏死会吸引巨噬细胞并释放炎症激素、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并通过激活炎症中关键的NF-kB,形成炎症和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
都是代谢异常疾病,与多吃少运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吃甜食、淀粉、红肉、油炸或烧烤等高热量食物会增加炎症,促进肥胖和癌症。肥胖的脂肪细胞和癌细胞更喜欢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脂肪,因为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增殖需要合成大量的脂肪作为细胞膜的材料。
将取代肌肉或正常组织。脂肪或肿瘤的特殊代谢能力使得脂肪细胞或癌细胞能够取代肌肉或正常组织。比如,久坐、躺卧后,脂肪细胞就会利用间隙侵入肌肉,造成肌肉萎缩,使身体发胖。晚期癌症患者的肌肉常常会因炎症而分解、萎缩,导致体重严重减轻;这类似于脂肪细胞对肌肉的入侵和替代。
两者都是慢性疾病,会长期严重困扰您。唯一不同的是,癌症最终可能会加速病程,在短时间内夺去人的生命。
脂肪细胞和癌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您可能会认为两者的治疗策略会相似。事实上,减肥就像对抗癌症。应避免引起炎症的因素,并采用抗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来减缓炎症,从而改善代谢紊乱。
减掉脂肪,塑造苗条体质
体重指数(BMI)是评估肥胖的常用工具。算法为BMI=体重(公斤)身高^2(米)。
成人BMI值:
太轻:小于18.5
正常:18.5-23.9
超重:24-27
肥胖:28-32
非常肥胖,32岁以上
但要真正衡量肥胖程度,还需要计算或测量自己的体脂率(体脂百分比)。高BMI并不一定意味着肥胖。例如,对于长期锻炼的人来说,他们的体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肌肉。因此,虽然BMI可能超过30,但如果体脂率很低,就没有必要减肥。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智能体温监测设备,光脚站在上面就可以轻松测量,所以家里不要有一个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男性的正常体脂率为15%至20%,女性的最佳范围为20%至25%。如果成年男性的体脂百分比大于25%,女性大于30%,则被视为肥胖。
另一个经验法则是测量腰围以确定内脏脂肪的数量。内脏脂肪越多,越容易引起慢性炎症;堆积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危害较小。因此,如果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容易并发慢性炎症或癌症。因此,即使BMI正常或稍高,有些人只要腰围过大,仍然可能出现肥胖并发症。
脂肪的分类
人体脂肪可分为两种,对健康的影响完全相反:
白色脂肪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多余的热量。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含有单个大的脂肪球,而细胞核和细胞质被油滴推到边缘,线粒体很少。内脏脂肪就属于这一类;因此,当它增殖肥大时,很容易产生中宽型肥胖,导致慢性炎症和其他慢性疾病。
棕色脂肪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棕色脂肪促进能量代谢,有助于改善肥胖、高血糖或其他慢性疾病。棕色细胞中的脂肪储存成多个中小型油滴,并富含线粒体(可达白细胞的1000倍);这些线粒体富含【解偶联蛋白1(UCP1)】,可以跳跃脂肪酸的代谢。经过合成能量(ATP)的步骤后,它直接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棕色脂肪越多,就越能消耗掉多余的热量,有利于减肥。
左边是“白色脂肪”,右边是“棕色脂肪”
在婴儿中,大脑的温度调节中枢尚未发育。体温过低很容易死亡,因此棕色脂肪可达体重的5%,能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温血动物在冬眠期间无法通过运动产生热量,因此它们会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储存大量的棕色脂肪(高达平时的500倍),以产生热量以维持冬眠期间的体温。
婴儿的棕色脂肪在出生后逐渐减少,到成年时已明显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白色脂肪的量增加,使人发胖。当它除了正常脂肪(如心脏、肾脏等、肝脏)外积累时,更容易引发慢性疾病。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成年人仍然存在少量的棕色脂肪,主要分布在颈后、锁骨上方、肩胛骨附近、腋下、心脏周围、脊柱和肾上腺。其他发现包括:
(1)血糖水平正常的人,棕色脂肪较多;
(2)肥胖者比瘦人的棕色脂肪少,男性比女性少,老年人比年轻人少。
是否有可能将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将肥胖者转变为容易减肥的体型?
最近的研究表明,将人类或小鼠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不仅会促进棕色脂肪的增殖并激活偶联蛋白UCPI,还会促进白色脂肪转化为与棕色脂肪类似的形式和功能,从而燃烧脂肪。
所以想要减肥,冬天就少穿点衣服吧!如今,一些健身团体流行通过肩部、颈部或腰部的锻炼来刺激局部棕色脂肪的生长,以改善肥胖和代谢综合症。此外,多摄入Omega-3脂肪酸(DHA、EPA)还可以增加白色脂肪的解偶联蛋白UCP2,导致内脏脂肪被燃烧。
如果您也想打造纤体体质,欢迎参加海豚湾健康园推出的第三期——减肥管理培训班。
用户评论
这个“易瘦体质”听起来好神奇啊!我也一直想摆脱偏胖的问题,感觉长期运动也效果不明显。有没有什么具体的食谱或者方法可以分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白了就是控制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和适当的锻炼吧,好像没什么新奇之处。我感觉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改变,而不是一蹴而就。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长对脂肪这个说法很吸引人啊,感觉很科学!我之前一直不知道怎么才能瘦下来,现在看到这篇文章就更有动力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很多所谓的“易瘦体质”法子都是忽悠人的。健康的减肥方式才是最关键的,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点不太理解“长对脂肪”,脂肪不是应该燃烧掉的吗?感觉这种策略有点反常理啊!可以详细说说这个方法的原理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着这么多人都在讨论“易瘦体质”,我也开始跃跃欲试了,希望能真的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减重之路!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长对脂肪”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但具体的操作步骤要更清晰一点吧。现在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能够真正帮助到我的地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减肥的秘诀还是在于坚持和科学方法指导,不要被所谓的“易瘦体质”的概念所迷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之前一直以为瘦身只能依靠运动和节食,现在看到这篇文章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尝试!真的很期待能打造出自己理想的体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有趣,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先咨询一下专业的健身教练或营养师,制定适合自己的减肥计划。毕竟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方法听着确实很吸引人,如果真的能够轻松打造易瘦体质,那简直是美滋滋!不过也需要谨慎对待,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靠的资料来支持这种说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减肥方式,看到这篇文章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帮助!我要努力打造一个健康、自信的新自己!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吗?这么神奇的方法我也想尝试一下!期待能够在坚持这个方法后看到明显的改变,成为那种轻松瘦下来的“易瘦体质”人群!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比较主观,缺乏具体的科学依据支撑。减肥需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快速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不同的ダイエット方法,但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看到这个文章后, 我觉得“长对脂肪”这招很有潜力. 我会试试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担心所谓的“易瘦体质”只是一种误导性的说法,最终会让我们过度依赖某种单一的策略,而忽视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越来越觉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想要打造易瘦体质,不仅要控制饮食,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锻炼,才能真正达到持久健康的效果。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