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能量限制均衡饮食(CRD):
能量限制均衡饮食是在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的同时限制能量摄入的饮食模式。常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应满足均衡膳食的要求[1]。
1.2 高蛋白饮食(HPD):
高蛋白饮食是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g?kg-1?d-1,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0g?d-1)。 kg- 1?d-1) 饮食模式[1]。
1.3 间歇性禁食方式:
轻断食模式也称为间歇性断食。一类采用5+2模式,即每周有5天相对正常饮食,其余2天消耗平时的1/4能量(女性约500kcal/d,男性约500kcal/d) (非连续)。 600kcal/d)饮食模式[1]。
生酮饮食是一种以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为主,辅以适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饮食计划。生酮减脂干预时间较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脂解启动阶段(即“启动期”),减肥过渡阶段(即“减肥期”), 体重维持阶段(即“减肥期”)维持期”)[3]。
使用多维营养粉或能量棒等非正常膳食形式替代一餐或多餐,或替代部分餐食[5]。
2.1 能量和营养素建议[1]
2.1.1 能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设置能量:
(一)在目标摄入量的基础上减少一定比例(减少30%至50%);
(2)每天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减少500kcal左右;
2.1.2 蛋白质:供给比例(1.2~1.5g/kg,或15%~20%)。
2.1.3脂肪:脂肪的供能比例(20%30%)与正常饮食一致。
2.1.4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为40%55%。
2.1.5微量营养素:需摄入充足的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和叶酸。减肥干预期间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
2.2 根据以上信息计算出的配方食物种类及参考数量:
2.2.11200kcal食物参考量(适合女性)
2.2.21500kcal食物参考量(适合男性)
2.3 餐饮注意事项[1]:
2.3.1适当增加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海鱼或补充鱼油制剂。
2.3.2 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酪蛋白可增强CRD的减肥效果。
2.3.3增加蔬菜、水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g/d。
2.3.4 严格限制食品或饮料中单糖(单糖和双糖)的摄入量。
2.3.5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钙。
2.3.6CRD可采取适当的营养代餐模式。
3.1 能量和营养素建议[1]
3.1.2 蛋白质供能比例为20%30%,至少1.5g/kg。
3.2餐饮注意事项:
3.2.2 高蛋白饮食有利于减肥、改善血脂[1]。
3.2.3 孕妇、青少年、老年人、肾功能异常者不宜[5]。
3.2.4 使用时间不应超过半年[5]。
4.1 能量和营养素建议[1]
4.1.1 每周有5天规律饮食,其余两天不连续禁食。
4.1.2 空腹日能量:500kcal/d,男性600kcal/d。
4.2餐饮注意事项:
4.2.1 可以选择在减肥的第二天和第四天禁食[4]。
4.2.3 为便于操作和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轻断食时可使用营养均衡合理设计的减肥代餐或特医食品(FSMP)[4]。
4.2.4 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减肥[5]。
4.2.5 长期应用(如两个月以上)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5]。
5.1 能量和营养素建议[2]
5.1.4膳食纤维30g/d,定期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5.2 餐饮注意事项:
5.2.1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预防便秘[2]。
5.2.2 如果检测出血脂异常,则需要减少生酮饮食中的脂肪比例,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2]。
5.2.3 选择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三文鱼、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等脂肪较多的鱼类[3]。
5.2.4 摄入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鳄梨(avocado)和橄榄油[3]。
5.2.5 不适合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5]。
6.1 代餐产品类型
常见的代餐大多以提供蛋白质、纤维和微量元素为主,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同时控制能量摄入以维持体形或减肥。代餐含有固定量的能量和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常见的代餐主要有三种:代餐粉、代餐饼干和代餐汤。
6.1.1 常见代餐粉有:黑豆代餐粉、果蔬代餐粉、蛋白质复合粉、谷类代餐粉、膳食纤维粉等。
6.1.2 常见的代餐饼干包括:代餐饼干和代餐棒。
6.1.3 常见的代餐汤有:代餐奶昔、代餐冰沙、代餐粥、代餐汤。
6.2 餐饮注意事项:
6.2.1 建议频率为每天使用两次,快速减肥期间可每天使用两次或以上。
[1]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年9月第8卷第9期
[2] 《单纯性肥胖的生酮治疗临床路径》 2019年第23卷第2期临床医学实践杂志
[3] 《生酮饮食干预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2019年第23卷第3期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4] 《分层次分阶段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减重策略》 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17年5月第37卷第5期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