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
近几年一举成为爆款的古装电视剧,大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颇具“国风质感”。
热门剧《知否》《梦华录》,把宋代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极具美感的泡茶过程,充满禅意的饮茶镜头,为画面加上了一层层“雅致”的滤镜。
曾红极一时的《琅琊榜》,也尤为注重“茶”元素的运用,江左梅郎独饮一杯闽州武夷茶,尽显着淡泊和高雅。

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茶”总是有着很强的存在感,戏里戏外,一壶清茶,就能清润人的心田。
在千百年的文化中,孕育出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之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今天,小视就和大家聊聊在方方面面都很重要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智慧”,不可小觑
几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就像一条涓涓细流,浸润着我们的中华大地。
这不是夸张,这片小小的绿色叶子,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不同角度看,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产业和经济上来说,“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创造着巨大的价值。
很多省份的中国茶农们,他们世代与茶为伴,戴着斗笠、背着茶篓,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中国茶带往全世界。
他们爱茶,爱故乡,这份眷恋不言而喻。
而“茶”这片神奇的叶子,也从来不会辜负他们。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去年发布的茶叶报告显示,全球茶叶产值每年超过170亿美元,茶叶贸易总额约为95亿美元,在世界总产量中,小农户的茶叶产量占据了60%。
这些数字意味着,茶增加了农民收入,提供了生产性就业机会,还帮助欠发展地区消除贫困,带来绿色发展。
不断焕发出升级的茶产业,成了很多地区的特色和经济增长点,也因此助力着可持续发展。
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再正确不过。
其次,在促进文明交流和借鉴上,茶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茶,起源于中国,传往全世界。
在中国茶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有了各种各样与茶有关的流行饮品。
比如,印度当地人喜爱玛莎拉茶,英国人酷爱红茶,而泰国年轻人倾向解暑的冰茶,全都各具特色。
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也各有特点,就像英国茶文化,其实也是绅士礼仪的一种体现。
历史悠久的茶,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就像一个纽带,让全世界的人增进了解、拉近距离。
如果换一种说法,茶就像一口活泉,让人类以茶为媒,达成和谐相处、多元并存、美美与共。
而在茶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中,人们也更加团结、共同建设着人类的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茶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如果从文化角度看“茶”,它又会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境界。
茶作为传统“八雅”之一,常常作为意向出现在诗作里,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着。
一片小小的茶叶落在水里,浮起的便是智慧的方舟,极具美感和哲思。
有趣的是,汉字“茶”从象形文字加以解读,便是“人在草木间”,生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种茶、制茶到品茶形成的循环,体现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可持续发展观。
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茶一直都深刻地融入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招待,还是与密友促膝长谈的分享,制茶、品茶,都是人们建立情感和联结社会的媒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理念——弘扬文化遗产就是团结全人类。
我想,这句话放在茶文化中,再适合不过。
归根结底,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有可持续发展,才有人类的星辰和大海。
中国茶,看福建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圈中,不得不提到福建。
这个复杂又迷人的省份,依山傍水、气候温和,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省。
从数字上,就能体会到福建茶带来的震撼——
2022年,福建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其中,福建泉州已建成产值近4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茶、石亭绿茶,这些特产茶都带动着地区的发展。
不仅产量大,福建也是茶种类最齐全的省份。
如果追溯中国茶类的起源,想必红茶、白茶、乌龙茶,甚至征服无数年轻人味蕾的茉莉花茶,都必然找到福建的影子。
既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
在福建有一句俗语:“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从这句话就能感受到福建人对茶的痴迷。
这里是爱茶者的天堂,中国最重要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不仅有香茗可品,也能感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福建人日常饮茶,从茶具、水质、到斟饮的各个程序,都颇有考究。
因此,入选人类非遗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福建是入选制茶技艺最多的省份。
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福建茶之所以被世界“看见”,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也值得人们去发掘、传承。
寻找自然的智慧,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维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十几年间,宝马一直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
今年,宝马更是开展了2023“BMW中国文化之旅”福建茶乡茶韵之旅,在这片“茶的故乡”深入探访茶文化的含义,通过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宣传,让全世界感受到福建茶的魅力。
同时,宝马还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结合当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议题,帮助当地传统手工艺者通过文创设计,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以文化保护行动助力可持续发展。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努力,更多人得以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一起加入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来。
向着未来,他们一直在行动
简单的一个“茶”字,也能蕴含着如此博大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因为它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生态危机之下,我们熟悉的节能低碳、保护环境,都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中,可持续发展又不止于此。经济、社会、环境这三大支柱下,文化仍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
就像茶文化那样,在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在一个个像宝马这样具有责任感的企业带动下,整个文化、生态、经济才能源源不断迸发出生机。
而宝马的努力也让人看到,这个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的事业,原来一直都有人肩负使命,为之默默努力着。
如今,宝马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核心的业务领域,而是更具有温度、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把努力体现在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与互动中——
这样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绿色低碳,更关乎人与社会。
早在2007年,“BMW中国文化之旅”就正式启程。
17年来,宝马先后探访了中国24个省及直辖市、6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有4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了近1000位非遗传承人。
今年,宝马又深入中国茶乡福建,就是为了进一步体验并学习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不仅邀请来宾感受来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的岩茶;在“海丝名城”泉州学习茶和瓷器走向全球的历史……
还亲身去感受当地人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延续着可持续发展的,从而去更好地诠释宝马集团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宝马中国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了“BMW中国文化之旅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大赛”。
福建省各地的大漆、瓷器、竹编、纸、布类的传统手工艺者,制作出具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创品,真正让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
除此之外,宝马还为区域经销商及用户订制茶文化之旅路线,与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遴选推广工作今年的“茶香萦怀”主题完美贴合。
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融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体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发布20周年。
“BMW中国文化之旅”一系列文化保护行动,就是通过行动去向公众广泛传播文化,助力可持续发展,体现着企业的担当和责任感。
我们也能跟随着这次活动的视角,一起感受着来自福建茶乡的文化魅力。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一份历史悠久的绿色文化遗产,更是一张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特色名片。
如果说大口喝酒展现着人们的热情豪迈,那么小口饮茶则体现着国人含蓄内敛的一面,润物无声之间,释放着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对每个国人都很重要。
作为日常饮食、商务洽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喜茶、爱茶、离不开茶,也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每个地方的茶都有自己的特色,你的家乡茶是什么样的呢?